癫痫模型

时间:2020-03-17浏览次数:3417

癫痫动物模型是研究癫痫病理机制和药物开发的核心工具。不同造模方法模拟不同癫痫类型(局灶性/全面性、急性/慢性),其分子机制、关键蛋白及临床转化路径各异。


一、化学诱导模型

1. 匹鲁卡品(Pilocarpine)模型

  • 方法:腹腔注射胆碱能激动剂匹鲁卡品(联合锂盐预处理),诱导持续癫痫状态(SE),后续出现自发性反复发作(SRS)。

  • 机制通路:

  • 胆碱能系统过度激活→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死亡。

    炎症反应:IL-1β、TNF-α上调,胶质细胞活化促进癫痫发生(Epileptogenesis)。

    表观遗传调控:HDAC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异常导致神经可塑性基因(如BDNF)表达失调。

  • 关键蛋白:

  • NMDA受体(GRIN2A/B):介导钙内流,触发凋亡(Caspase-3激活)。

    mTOR通路:SE后mTOR过度激活促进异常突触重构。

  • 临床关联:

  • 颞叶癫痫(TLE):模拟海马硬化病理,用于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耐药性研究。

    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在难治性TLE临床试验中显示减少发作频率(NCT03198949)。


2. 海人酸(Kainic Acid, KA)模型

  • 方法:侧脑室/海马注射KA,诱导边缘系统癫痫。

  • 机制通路:

  • AMPA/KA受体激活→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ROS生成。

    胶质细胞-神经元交互: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通过P2X7受体加剧神经兴奋。

  • 关键蛋白:

  • Caspase-1:介导炎症小体激活,释放IL-1β。

    GluR2亚基:AMPA受体亚型缺失导致钙通透性增加。

  • 临床关联:

  • 炎症靶向治疗:临床试验评估Anakinra(IL-1受体拮抗剂)对耐药癫痫的疗效(NCT03733119)。


3. 戊四氮(PTZ)模型

  • 方法:反复亚惊厥剂量PTZ诱导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 机制通路:

  • GABA_A受体抑制→Cl⁻内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

    BDNF-TrkB通路:慢性PTZ激活TrkB促进癫痫敏化。

  • 关键蛋白:

  • GABA_A受体α1亚基(GABRA1):表达下调降低抑制性神经传递。

    KCC2:氯离子转运体下调导致GABA能抑制功能反转。

  • 临床关联:

  • GABA能药物: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的快速抗癫痫作用验证。




二、电刺激模型(如点燃模型)

  • 方法:重复电刺激杏仁核/海马,逐渐降低发作阈值直至自发性发作。

  • 机制通路:

  • 突触可塑性异常:LTP增强(NR2B亚基磷酸化)、LTD减弱。

    神经再生:齿状回颗粒细胞异位迁移形成异常神经网络。

  • 关键蛋白:

  • BDNF:促进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

    NMDA受体NR2B亚基:磷酸化增强突触传递。

  • 临床关联:

  • 抗癫痫药物开发:拉莫三嗪(钠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点燃进展。


三、遗传性癫痫模型

1. GAERS(Genetic Absence Epilepsy Rats)

  • 方法:自发性失神发作,伴典型6-9Hz棘慢波。

  • 机制通路:

  • T型钙通道(Cav3.2):丘脑-皮层环路振荡异常。

    GABA_B受体功能失调:皮层GABA能抑制减弱。

  • 关键蛋白:

  • CACNA1H基因:编码Cav3.2通道,突变导致低阈值钙电流增加。

  • 临床关联:

  • 乙琥胺(T型钙通道阻滞剂)用于儿童失神癫痫的一线治疗。


2. Scn1a突变模型(Dravet综合征)

  • 方法:Scn1a基因敲除小鼠,模拟钠通道功能丧失。

  • 机制通路:

  •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功能障碍:Nav1.1缺失导致GABA能抑制减弱。

    温度敏感性发作:HCN通道代偿性上调加剧过度兴奋。

  • 关键蛋白:

  • Nav1.1(SCN1A):突变导致Dravet综合征。

    HCN1:过度表达增强神经元起搏电流。

  • 临床关联:

  • 大麻二酚(CBD):FDA批准用于Dravet综合征,减少惊厥发作(Devinsky et al., 2017)。



四、创伤后癫痫模型(如皮质挫伤模型)

  • 方法:液压冲击或皮质穿透伤诱导创伤后癫痫。

  • 机制通路:

  • 血脑屏障破坏:血清白蛋白渗漏激活TGF-β信号→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铁沉积:血红素降解产物引发氧化应激(HO-1上调)。

  • 关键蛋白:

  • Albumin:通过TGFR2激活Smad通路。

    mTOR通路:促进瘢痕相关癫痫网络形成。

  • 临床关联:

  • 雷帕霉素:临床试验评估其对创伤后癫痫的预防作用(NCT03123018)。



五、模型选择与临床转化策略

image.png



模型未来研究方向

多组学整合:结合单细胞测序与蛋白质组学,解析癫痫发生时空动态。

精准医疗模型:利用CRISPR构建患者特异性突变模型(如DEPDC5突变)。

闭环调控系统:基于光遗传/化学遗传学模拟临床神经调控(如VNS、DBS)。

通过模型机制与临床表型的深度关联,可加速新型抗癫痫药物(如腺苷类似物、Kv7通道开放剂)及非药物干预(如生酮饮食)的转化应用。



需确认的信息
1. 模型种属(大鼠还是小鼠或是其他种属)
2. 动物体重有无要求,年龄有无要求
3. 雌雄有无要求
4. 模型构建具体方案
5. 取材要求(采血、取组织样本)



上一篇:抑郁症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