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服务 > 实验动物中心 > 疾病模型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动物模型是研究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和药物干预的重要工具。不同造模方法模拟的病理过程、涉及的分子机制及临床转化价值各有差异。



一、常用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及特点

1. 手术结扎法(冠状动脉结扎术)

2. 药物诱导法

3. 缺血再灌注(I/R)模型


4. 基因修饰模型


5. 微栓塞模型


二、核心机制通路及关键蛋白

1. 缺血缺氧与能量代谢紊乱

2. 炎症反应

3. 氧化应激

4. 细胞凋亡与坏死

5. 心肌纤维化与修复



三、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

1. 生物标志物开发

2. 靶向治疗策略

3. 再生医学


四、模型选择与临床转化挑战

模型与临床的差异:

    • 动物冠脉侧支循环丰富(如小鼠),与人类存在差异。

    • 临床MI多由斑块破裂引发,而手术结扎模型无法完全模拟。


多模型联合应用:

    • 急性MI:手术结扎或I/R模型。

    • 慢性心衰:ISO模型或基因修饰模型。

    • 合并症研究:糖尿病+MI(STZ诱导糖尿病后结扎冠脉)。

转化瓶颈:

    • 动物模型成功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率高(如抗氧化剂无效可能与剂量/时机有关)。

    • 需结合类器官、3D生物打印等新技术提升预测价值。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选择需根据研究目的(急性损伤、慢性修复、合并症等)和机制靶点(炎症、凋亡、代谢等)综合考量。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需重点关注通路特异性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并结合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测序、蛋白组学)深入解析机制。未来趋势是开发更精准的人源化模型(如人iPSC衍生心肌细胞移植动物),以弥合动物与临床的鸿沟。



需确认的信息
1. 模型种属(大鼠还是小鼠或是其他种属)
2. 动物体重有无要求,年龄有无要求
3. 雌雄有无要求
4. 模型构建具体方案
5. 取材要求(采血、取组织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