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1877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以小肺动脉的血管增生和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小肺动脉的血管增生和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最终引起右心衰竭和死亡。目前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或运动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30 mmHg。对于PH,除了上述标准外,尚需满足肺毛细血管嵌顿压或左心室舒张末压≤15 mmHg,肺血管阻力>3 Wood单位。如无右心导管检查资料,一般认为,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相当于多普勒超声检查三尖瓣血流反流速率>310 m/s)也可初步诊断为PH。根据静息状态下的平均肺动脉压水平可分为轻度PH(26~35 mmHg)、中度PH(36~45 mmHg)和重度PH(>45 mmHg)。
实验动物选择:
研究肺动脉高压所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犬、绵羊、牛、猪等。
造模方法:
目前常用模型制作方法为慢性低氧(chronically hypoxic)法、野百合碱 (Monocrotaline,MCT)注射、分流手术(surgical shunt)等方法,近年报道有新生内膜产生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模型。
野百合碱注射法:
野百合碱造肺动脉高压常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原理是野百合碱的毒性损害肺动脉致肺动脉高压,野百合碱是双吡咯类生物碱,在肝脏内经P450单氧化酶转化后,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肺脏,可引起肺动脉血管不可逆性的损伤。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野百合碱的靶细胞,内皮细胞损伤在肺动脉血管重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过程中,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种很接近结缔组织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应用该模型对结缔组织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干预进行研究,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将MCT先溶于1 mol/L浓盐酸,加1 ml的去离子水,然后用1 mol/L的氢氧化钠调pH至7.4,最后加5 ml去离子水。MCT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MCT(60 mg/kg),3周后成功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
有报道认为雌激素能抑制MCT的作用,雌性鼠对MCT较不敏感,且雌激素血浓度有周期性变化,将会影响病理模型的稳定。此外野百合碱导致肺动脉各级血管内皮细胞广泛、不可逆的损伤,不利于进行干预效果的研究。
该法操作简单、难度小、试剂易获得、花费较低,一般给药后3~4周模型即可成功,且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动物的造模操作。单纯用该法复制的肺动脉高压模型不能形成肺小动脉新生内膜。
手术分流术:
实验动物选择牛、猪、羊、兔、大鼠等动物。
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分流
对4~12周龄的猪手术行胸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吻合术,术后经过1~3个月发现4周龄猪有更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认为该模型能够模拟先天性心脏病的左向右分流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本类模型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左向右分流的模拟较好,且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情况相似。但此类模型手术血管间吻合术技术性高,难度大,创伤大,死亡率较高,且实验动物体型要求较大,成本较高。
动静脉之间的分流
将兔麻醉后,采用颈部正中切口,显露右侧颈外静脉,在颈外静脉第一个属支下方结扎其远端。游离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用小血管夹阻断血流,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下方约0.5 cm处结扎并斜行切断颈总动脉。用小血管夹阻断颈外静脉近心端,于颈外静脉内侧适当位置做一约2 mm切口,使用7-0 Prolene线行颈动
上一篇: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
下一篇:肺纤维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