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源 > 科研干货

【五分钟讲类器官】皮肤类器官:技术构建、多维应用!

时间:2025-11-19 阅读:103

头部图23.gif


什么是皮肤类器官?




皮肤类器官是由多能干细胞(如iPSCs、ESCs)或成体干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通过自组装和定向分化形成的、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人体皮肤的微组织模型。其核心特征包括:

①三维结构:具备表皮、真皮甚至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等多层组织;

②功能模拟:具备屏障功能、代谢活性、炎症反应等;

③自组织能力:细胞在体外可自发形成有序结构;

④来源多样:可来自患者特异性iPSCs,适用于个性化医疗。

皮肤类器官不仅是“体外皮肤”,更是动态、可调控、可编辑的皮肤微生理系统,其价值在于能够模拟发育、疾病和再生过程,弥补了传统2D细胞和动物模型的不足。



皮肤类器官的分类及对比




根据结构复杂度、来源和应用目的,皮肤类器官可分为以下几类:

image.png


未来趋势是多功能集成型类器官,如“带毛囊-汗腺-神经-血管的全层皮肤类器官”,并结合器官芯片实现系统生物学研究。


皮肤类器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基础研究与发育生物学

用途:研究表皮-真皮相互作用、毛囊发育、机械力信号(如Piezo1、YAP通路);

未来发展:结合单细胞测序、实时成像,揭示皮肤发育的时空动态;

利弊:模型可控性强,但当前类器官仍无法完全模拟胎儿皮肤的全部特征。


2. 疾病建模

①感染性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ARS-CoV-2、MPXV):

用途:模拟感染过程、免疫反应;

挑战:缺乏免疫细胞,需与免疫细胞共培养。

②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

用途:研究炎症通路、药物干预;

优势:可模拟表皮屏障缺陷。

③皮肤肿瘤(如黑色素瘤、鳞癌):

用途:药筛、机制研究;

优势:保留患者特异性突变。


3. 再生医学与创伤修复

用途:移植修复烧伤、慢性伤口、脱发;

前景:结合3D打印、水凝胶支架,实现功能性皮肤再生;

挑战:移植后存活率、功能整合、免疫排斥。


4. 药物与化妆品毒性测试

用途:替代动物实验,评估刺激性、光毒性、经皮吸收;

优势:更接近人体反应,符合“3R原则”;

挑战:标准化、验证、监管认可。


5. 药物筛选与个性化医疗

用途:高通量筛选抗癌药、抗炎药、抗纤维化药;

前景:结合患者iPSCs,实现“一人一类器官”精准治疗。


皮肤类器官构建的通用化流程模板




小编总结出以下通用构建流程,适用于大多数皮肤类器官系统:


1. 细胞来源选择

iPSCs/ESCs:适用于全层、带附属器的类器官;

成体干细胞(表皮、毛囊):适用于特定组织类器官;

患者来源细胞:用于疾病建模。


2. 分化诱导与自组织

阶段1:形成胚胎体/细胞聚集体;

阶段2:诱导外胚层/中胚层分化;

阶段3:自组织形成表皮-真皮结构;

阶段4:成熟(约70–130天),形成附属器。


3. 3D培养体系建立

基质胶(如Matrigel)提供支架;

气液界面培养促进表皮分化;

细胞因子组合

BMP4、FGF、Wnt3a:促进表皮/毛囊分化;

TGF-β抑制剂、RA:调控真皮发育。


4. 功能验证

组织学染色(角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

屏障功能检测(TEER、透皮吸收);

基因表达分析(scRNA-seq、qPCR);

功能性测试(药物反应、创伤愈合)。


5. 技术优化方向

平面化培养:改善球形类器官的结构限制;

共培养系统:引入内皮细胞、免疫细胞;

器官芯片整合:实现动态培养、多器官耦合;

标准化与自动化:推动高通量、可重复生产。


总结与未来展望




皮肤类器官技术正处于从科研工具向临床与工业应用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仍面临结构不完整、缺乏血管/免疫/神经组件、标准化不足、培养周期长等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①多学科融合:结合生物工程、材料学、微流控、AI;

②标准化与验证:建立行业标准、监管指南;

③功能增强:引入血管、神经、免疫细胞;

④临床应用拓展:从药筛到移植、从模型到治疗。



晶莱生物类器官技术一站式服务





a7817aef75a34a26eebf082995dfd378.png



类器官是我们目前拥有的最接近人体真实反应的体外模型,为“药物筛选 → 靶点发现 → 临床转化”提供了强大平台。但标准化流程背后,是对疾病机制的深刻理解与细心严谨的实验设计,盲目套用“套路”,只会走入更深的死胡同。希望小晶今天的分享能帮您用好类器官,理清思路,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类器官研究遭遇瓶颈?晶莱生物为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关于晶莱


产品脑图_综合业务产品列表_技术服务93(1).jpg

晶莱生物创立于2016年,拥有北京(北京晶莱华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长沙(湖南晶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个研发机构,是专注于生物医药临床期前研发与基础医学科研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依托北京、长沙两地的3000余平实验平台,晶莱构建了8个研究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包括临床前CRO、类器官模型构建、动物寄养、动物模型构建、细胞型构建、药效及各类表型、机制、通路等全方位的研究服务。


截至目前,晶莱生物已与国内超过500家生物医药公司、高校及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实施了10000余项研究/研发项目,积累了超过100000+客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