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服务 > 实验动物中心 > 疾病模型

体内血栓动物模型

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动物模型是研究其机制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工具。不同造模方法模拟人类血栓的机制各异,涉及的关键信号通路和蛋白靶点不同,对应的临床研究方向和药物开发策略也各有侧重。以下从造模方法、机制通路、关键蛋白及临床关联四个维度系统阐述。



一、机械损伤模型


1. 造模方法
通过导管、球囊或钳夹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如大鼠颈动脉/小鼠股动脉钳夹法),或通过电流损伤血管壁。


2. 机制通路


二、化学诱导模型(FeCl₃模型)


1. 造模方法
局部涂抹FeCl₃(5-20%)诱导血管氧化损伤(常用小鼠肠系膜动脉或颈动脉)。


2. 机制通路


三、光化学法(Rose Bengal模型)


1. 造模方法
静脉注射光敏剂(如孟加拉玫瑰红)后绿光照射靶血管,产生活性氧损伤内皮。


2. 机制通路


四、基因修饰模型


1. 造模方法


五、血流限制模型(Stasis模型)


1. 造模方法
结扎大鼠下腔静脉或小鼠股静脉,模拟静脉淤血(常联合高凝状态诱导)。


2. 机制通路


模型选择与转化医学策略


image.png



前沿方向


多模型联用:如FeCl₃损伤联合血流限制,模拟复杂临床环境(如房颤合并静脉淤血)。

靶向新通路:针对NETs(PAD4抑制剂)、补体系统(C5a受体拮抗剂)的干预策略。

类器官与微流控芯片:结合3D血管芯片模拟人体血流动力学,用于精准药物筛选。

人工智能预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多组学数据(如血栓形成的蛋白组/代谢组特征),指导模型优化。

通过深入解析不同模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可针对特定血栓亚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癌症相关DIC)开发靶向治疗,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