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服务 > 实验动物中心 > 疾病模型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是研究心肌梗死(MI)、缺血再灌注损伤(I/R)及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工具。不同造模方法模拟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的信号通路和关键蛋白存在差异,临床研究则基于这些机制开发治疗策略。以下从造模方法、机制通路、关键蛋白及临床转化四部分详细阐述。



一、常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1. 冠状动脉结扎法(LAD结扎术)

2. 药物诱导法


3. 电刺激诱导法

4. 微栓塞法


5. 基因修饰模型


二、核心机制通路与关键蛋白


1. 缺血缺氧相关通路

2. 氧化应激与ROS通路


3. 炎症反应通路


4. 细胞凋亡与自噬通路


5. 纤维化与修复通路



三、动物模型与临床研究的转化


1. 促血管生成治疗

2. 抗炎与免疫调节

3. 抗氧化与线粒体保护

4.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模型总结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多样性(如急性结扎模型、慢性药物模型、基因修饰模型)为研究不同病理场景提供了工具。核心机制涉及缺氧、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通路,关键蛋白(如HIF-1α、VEGF、TNF-α)成为药物靶点。然而,临床转化面临挑战,如动物与人类病理差异、药物副作用等。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及大动物模型(猪、非人灵长类)提升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