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源 > 科研干货

细胞外泌体摄取实验方案(DiD荧光标记)——基于膜融合示踪技术的实验流程

时间:2025-03-17 阅读:139

640_wx_fmt=gif&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gif

实验原理与设计优化


1. 核心原理

采用DiD(DiIC18(5)-DS,CAS 127274-91-3)脂溶性荧光探针标记外泌体膜结构。该探针具有以下特性:

  • 膜特异性:通过疏水作用嵌入脂质双分子层(激发/发射波长644/663 nm)。

  • 环境敏感型荧光:标记后量子产率提升20倍(从水相0.01至膜结合态0.21)。 

  • 低毒性:工作浓度下细胞存活率>95%(MTT法验证)。


2. 关键设计进

  • 外泌体质量控制:增加NTA粒径分析(80-150 nm)、TEM形态学验证、Western blot检测CD63/TSG101/Alix标志物。

  • 标记效率量化: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DiD标记外泌体的荧光强度(Ex/Em=644/663 nm),计算标记效率(μg DiD/mg外泌体蛋白)。

  • 动态监测优化:引入活细胞动态成像系统(37℃, 5% CO₂维持),实现时间分辨率达5分钟级的实时观测。



实验材料

1. 生物材料

  • 细胞系:人源肿瘤细胞(如MCF-7)、原代巨噬细胞(BMDM)。

  • 外泌体来源:超速离心法(100,000×g, 4℃, 70 min)联合密度梯度离心纯化。


2. 试剂系统

640_wx_fmt=png&from=appmsg.png


3. 仪器配置

  • 超分辨共聚焦显微镜(Nikon A1R HD25,配备60×油镜)。

  • 活细胞成像系统(PerkinElmer Opera Phenix)。

  • 超速离心机(Beckman Coulter Optima XPN-100)。



操作流程

1. 外泌体标记与表征

① 标记反应体系:

外泌体悬液(100 μg蛋白) + DiD母液(终浓度5 μM) → 37℃避光震荡孵育4 h(转速200 rpm) → 超速离心(120,000×g, 4℃, 90 min)去除游离染料 → 过PD-10脱盐柱(Cytiva)进一步纯化。


② 质量控制:

    •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标记后回收率≥80%)。

    • ZetaView纳米颗粒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PDI<0.2)。

    • 荧光强度标准化:以BSA-DiD标准曲线校准。


2. 细胞处理与摄取实验

      ① 细胞铺板:

    • 共聚焦专用培养皿(MatTek P35G-1.5-14-C)。

    • 接种密度:5×10⁴ cells/cm²(依细胞类型调整)。

    • 贴壁时间:16 h(确保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② 外泌体摄取:

    • 无血清培养基稀释DiD-外泌体至工作浓度(梯度设置:10-200 μg/mL)。

    • 37℃共孵育时间梯度(0-24 h,间隔2 h动态监测)。

    •  竞争抑制对照:添加肝素(10 μg/mL)阻断网格蛋白通路。


    ③ 样本固定与染色:

    • 4% PFA固定15 min → 0.1% Triton X-100透膜5 min。

    • Hoechst 33342染色(5 μg/mL, 10 min)。

    • 抗淬灭封片:ProLong™ Diamond封片剂 。


3. 图像采集与定量分析

① 显微成像参数:

    • DiD通道:640 nm激光(5%功率),700-750 nm发射滤片

    • DAPI通道:405 nm激光(2%功率),425-475 nm发射滤片。

    • Z-stack扫描(步距0.5 μm),3D重构消除焦点漂移

② 定量方法:

    • ImageJ FIJI软件分析:ROI内DiD荧光强度积分密度(IntDen)。

    • 流式细胞术交叉验证:Accuri C6检测DiD+细胞比例。

    • 共定位分析:计算DiD信号与溶酶体探针(LysoTracker Green)的Manders系数。



关键质控节点

1. 标记特异性验证:

阴性对照:未标记外泌体 + 游离DiD染料。

阳性对照:DiI标记外泌体(激发/发射549/565 nm)。


2. 动态范围优化:

确定线性检测范围:外泌体浓度与荧光强度R²>0.98

光漂白校正:Time-lapse成像时添加抗淬灭剂(如Oxyrase)。


3. 膜完整性检测:

透射电镜验证:标记后外泌体膜结构完整。

Annexin V-FITC共染:检测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5%。



分子机制延伸策略

1. 摄取通路解析

    • 网格蛋白抑制剂(Pitstop 2,终浓度30 μM)。

    • 小窝蛋白抑制剂(Filipin III,终浓度1 μg/mL)。

    • 巨胞饮抑制剂(EIPA,终浓度50 μM)。


2. 功能验证实验

    • siRNA敲低靶基因(如Rab5/Rab7)。

    • 外泌体内容物示踪:加载CFSE标记的miRNA模拟物。




关于晶莱

专注生物医药医学研发一-站式服务平台.jpg


晶莱生物创立于2016年,拥有北京(北京晶莱华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长沙(湖南晶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个研发机构,是专注于生物医药临床期前研发与基础医学科研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依托北京、长沙两地的3000余平实验平台,晶莱构建了8个研究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包括临床前CRO、动物寄养、动物模型构建、细胞型构建、药效及各类表型、机制、通路等全方位的研究服务。

截至目前,晶莱生物已与国内超过500家生物医药公司、高校及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实施了10000余项研究/研发项目,积累了超过100000+客户。


尾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