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检测指标及分析
时间:2024-11-19 阅读:108肾功能检测在医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用于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诊断肾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疾病进展;主要是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
肾脏功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血中肌酐和尿素氮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血清尿素氮、肌酐是评价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
血清尿素氮首先被作为肾功能的评价指标,但它不符合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标志物的要求,当GFR减少到正常值的40%以前,尿素氮浓度升高缓慢,并且与外源性(蛋白质摄入量)与内源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胃肠出血等)尿素负荷的大小有关,更重要的是肾小管对尿素氮有明显的被动重吸收性。
肌酐基本符合内源性GFR标志物的要求,国内外仍用血清肌酐作为临床常规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但只有当GFR下降1/3~1/2时.血清肌酐才有明显变化,而且受性别、饮食、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尿素氮、肌酐都不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指标。血浆胱抑素C的含量较稳定,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它的浓度不但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受大多数药物以及炎症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说,该指标相比于肌酐或者尿素氮来说更加理想。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这些指标的神秘面纱;
1. 尿素氮/尿素(BUN/UA)
尿素氮(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是属于机体代谢废物,在肝脏中合成,主要由肾脏排泄。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会从肾小球滤出,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尿素氮因滞留在血液中而增高,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9~20mg/dl)。
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所以尿素和肌酐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意味着肾脏没有损害。
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BUN/Scr)值约为10,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感染,肠道出血、甲亢等)、缺水、肾缺血、血容量不足、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但该指标对于诊断疾病类型意义不大,若出现异常,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BUN与UREA换算公式为: BUN<mg/dL>x2.144= Urea<mgdL>
偏高病因
① 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⑴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
⑵ 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UN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② 肾前性少尿:
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
③ 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
如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高蛋白饮食等,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以上情况矫正后,血BUN可以下降。
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 因潴留而增高。
偏低病因
① 肾功能失调:
尿素氮偏低,可能与蛋白质吃得太少、怀孕、肝衰竭有关。
② 肝功能衰竭: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衰竭,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另一个原因是患者蛋白质摄入不够,再加上因肝功能不正常而大量消耗。
肌酐来源于骨骼肌中肌酸的代谢及膳食中肉类的摄入,它以相对恒定的速率释放进循环中,肌酐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脏重吸收及代谢,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液排出,一般不受尿液量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按照检测部位来看:肌酐检测可分为血肌酐和尿肌酐,临床上常用检测血肌酐来了解肾脏功能。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可参考如下: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儿童:24.9~69.7μmol/L。
按照来源来看:血肌酐分为内生肌酐和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是由身体内肌肉代谢产生的,而外源性肌酐,顾名思义,就是从外面摄入的肉类食物产生的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较稳定,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时,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血肌酐的参考区间上限为100μmol/L左右。当肾功能有了损害,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血肌酐的排出受阻,因此数值就会增高,但是血肌酐数值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肾功能状况,只有当人体肾脏的大部分遭受病理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比例较大时(超过50%),血肌酐值才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3.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尿素氮和血肌酐评价肾功能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肾功能早期,尿素氮和血肌酐就不一定会升高,还有就是两者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尿素氮。比如在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脱水、口服激素等药物之后,也容易出现升高。
反映肾功能目前比较准确的指标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指内生肌酐随尿液排出体外的速率,它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即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多少量血浆中的肌酐全部清除而由尿液排除。CCr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如CCr=(尿CREA×尿液体积/血CREA)×(1.73/实际体表面积)等。
正常成人的内生肌酐清除率范围在每分钟80~120ml。
成人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每分钟80ml时则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若减至每分钟70~51ml为轻度损害;降至每分钟50~31ml为中度损害;减至每分钟30ml以下,为重度损害;减至每分钟20~10ml为早期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肾炎患者提示预后不良;减至每分钟10~5ml为晚期肾功能不全;每分钟小于5ml,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
4. 尿微量白蛋白(UMA)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肾小球基底膜,因此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具体到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L,所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
若有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基膜受到损害,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透过基底膜进入尿液中,尿白蛋白浓度即可出现持续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诊断肾功能变化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200mg/L 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 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此时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证据,尤其是对于高血压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十分必要。测定尿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尿标本。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才有诊断价值。
5. 尿酸(UA)
尿酸是我们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2/3的尿酸是我们肾脏排泄。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每天生成的尿酸与排出的尿酸量持平,因此人体内的尿酸含量也相对稳定。
参考区间分男女,男:149~416umol/L,女:89~357umo1/L。
有些原因会导致尿酸的增多,但是尿酸高不等于痛风。由高尿酸发展到痛风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出现了高尿酸,如果是病理性的,要及时就医,解除病因;还有些是一过性的高尿酸血症,此时要注意少吃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的食物,平时也要注意多饮水,少量多次,促进尿酸的排出。
6. 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
胱抑素(cystatin 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编码基因属于管家基因,能在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以恒定速度持续转录与表达,无组织特异性,故 Cys C 可在体内以恒定速度产生,并存在于各种体液之中,不受年龄、性别、体重、炎症等因素影响。循环中的胱抑素 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内源性标志物。该指标性能优于肌酐,特别是在肾功能仅轻度减退时,敏感性高于血肌酐,被认为是判断肾小球功能的首选指标。
正常情况下,Cys-C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为0.51-1.09mg/L (参考范围)。当肾功能受损时,Cys-C在血液中的浓度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变化 。肾衰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Cys-C在血液中浓度可增加10多倍; 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而肾小管功能失常时,会阻碍Cys-C 在肾小管吸收并迅速分解,使尿中的浓度增加100多倍。
1. β2-微球蛋白(β2-MG)
① β2-微球蛋白是由淋巴细胞、血小板、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浆、尿液、脑脊液、唾液以及初乳中。正常人β2-微球蛋白的合成率及从细胞膜上的释放量相当恒定。β2-微球蛋白可以从肾小球自由滤过,99.9%在近端肾小管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故而正常情况下β2-微球蛋白的排出是很微量的。
② 大部分情况下,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滤过负荷是否增加的情况;而尿液中排出β2-微球蛋白增高,则提示肾小管损害或滤过负荷增加。
③ 在急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脏受损,故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而膀胱炎患者则β2-微球蛋白正常。
④ 肾移植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后2~3天血β2—微球蛋白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肾移植后连续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可作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的敏感指标。
⑤ 尿β-微球蛋白测定也有助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易影响肾小管对分子蛋白质的再吸收,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而下尿路感染尿β2微球蛋白不会升高。
⑥ 测定主要用于监测近端肾小管的功能。在急性肾小管损伤或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衰等情况下,均可使得尿β2—MG显著升高。肾移植患者血、尿β2—MG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异反应;肾移植后连续测定β2—MG可作为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敏感指标。糖尿病肾病早期有肾小管功能改变,尿β2—G也会升高。
⑦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尿液β2—MG也有升高。可以和血液β2—微球蛋白共同测定,共同用于上述疾病的诊断。
2. α1微球蛋白(α1-MG)
① α1-MG是由人体的肝脏和淋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血液中的α1-MG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游离的α1-MG和与IgA结合的α1-MG(α1MG-1gA)。正常情况下,α1MG-1gA约占血液中总α1-MG的40一70%,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对α1-MG及α1MG-1gA之间的比例有影响。血液中游离的α1-MG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95%-99%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和代谢,只有微量从终尿排出;而结合型的α1-MG则不能通过肾小球,其在尿液中的浓度为零。
② 一般认为α1-MG在血清及尿液中增高的原因有:
a.肾小管重吸收和代谢α1-MG的能力降低;
b.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c.体内合成过多;
d.淋巴细胞破坏释放。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血清及尿液中α1-MG的测定可作为反应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的一项灵敏指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优于 β2-微球蛋白。
③ 不同的方法测定的α1-MG值有所差别,而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所测定的结果则大同小异。血清中α1-MG浓度不但存在性别差异,而且有年龄之不同,已知婴儿脐带血中α1-MG含量比正常成人高,可能与小儿淋巴细胞含量比正常人相对较高有关。
④ 导致升高的疾病:
(1)各种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如肾小球损伤早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肾、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2)也见于IgA型骨髓瘤、肝癌等。
降低:提示重度肝功能损害,见于肝病患者。
3. 视黄醇结合蛋白
①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血液中维生素A的特异转运蛋白,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可作为肾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还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
② 当肾脏疾病发生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障碍,血清和尿液中RBP 均显著增高。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引起肾小球滤过率(GFR)或肾血流量降低时,RBP 的滤过率也相应减少,因而致使血液中RBP 蓄积而浓度增高。而其他慢性肾病患者尿中出现管状蛋白尿亦可引起血液中RBP 升高,早期比肌酐、尿素氮更敏感,而且不受饮食的干扰影响。
③ 除肾脏外,因RBP 在肝脏内合成,当肝脏受各种因素损害后,RBP 的合成功能降低,反映在血液中RBP 水平的下降,同时,RBP的半衰期较前白蛋白更短,故更能早期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与分解代谢的变化。
④ RBP 在生理上,半衰期很短(3~12h),生物特异性高,许多临床疾病都能影响RBP 微循环量,所以血浆RBP水平经常作为临床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用来特异地诊断早期营养不良。
4. 电解质:
通常包括:钠(Na),钾(K),氯(Cl)。
钠的正常范围:135-145mmol/L。
钾的正常范围:3.5-5.5mmol/L。
氯的正常范围:98~106 mmol/L。
这些电解质对于维持生命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钠是细胞外液中带正电的主要离子,可以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此外,糖代谢、氧的利用也需有钠的参与。钠、钾、氯都属于小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由肾脏进行排泄,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稳定。
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比如高钾血症,就是人体的一种危重症,高钾会使心肌受抑,心肌张力减低,导致心脏骤停、引起猝死!
① 尿液标本留取类型及方式
用于尿白蛋白检测的标本包括时段尿(如24h尿、12h尿)、晨尿、随机尿。但由于个体内变异较大,随机尿白蛋白检测通常用尿肌酐进行校正。晨尿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标本类型,相比于随机尿,受到饮水和生理活动的影响较小。但对于夜尿增多的患者,晨尿的生理变异仍较大。
② 报告方式
尿白蛋白检测报告方式主要有3种,即尿白蛋白浓度(UAC,单位为mg/L)、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单位为μg/min)、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单位为mg/mmol、mg/g 或μg/mg)。但鉴于标本留取的方便性,临床上多采用检测晨尿或随机尿标本的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只是单次检测结果异常并不能诊断患有慢性肾脏病(CKD)。推荐3~6个月内至少采集3次标本,有2次以上的ACR 检测结果>30mg/g 方可诊断CKD。
③ 临界值的设定
ACR>30mg/g 常被作为糖尿病肾病(DKD)的临界值。若ACR<30mg/g 定义为尿白蛋白排泄正常至轻度增加,30~300mg/g 定义为中度增加,>300mg/g 定义为重度增加,用于慢性肾脏病的分期与预后分层。
关于晶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