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服务 > 实验动物中心 > 疾病模型

耳聋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是由中强或强噪声暴露(80-120dB SPL)引起内耳毛细胞损伤的一种感音性聋。根据暴露的噪声性质和听力损伤的形成过程,噪声性耳聋分为由于长期暴露于连续噪声(continuous noise)引起的噪声性聋和暴露于强脉冲噪声(impulse noise)所致的爆震性聋两种。常用于动物造模的噪声主要有白噪声(white noise)和带宽噪声(band noise),白噪声是噪声中包含从低频到高频的所有声音,而以某一频率为中心,只包含部分频率的噪声为带宽噪声。

实验方法
制作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动物最常用的是豚鼠,其次是大鼠和小鼠。有时根据实验要求不同也有选择用鸡、鹌鹑和猫等动物。暴露噪声的方法一般有模拟播放法和自然接受法。前种方法是将仪器产生或录制的白噪声、工业噪声或环境噪声通过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后,由高音扬声器播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密闭或隔声),把要暴露于噪声的动物放置其中,用声级计测量动物活动区的噪声强度,使实验动物能够普遍接受到基本相同强度的噪声,长时间暴露的动物能够自由活动和进食。后种方法是将实验动物放置在工厂车间,工业噪声产生的设备周围,火器周围(火炮、火箭或导弹)或潜艇舱内,也有的是放置在爆破、放炮和较大噪声周围。

用青年豚鼠制作噪声性聋动物模型最常见,因豚鼠性格温顺,容易饲养和捕捉,便于进行干预治疗,而且中耳和耳蜗结构明显,便于局部手术操作或给药,功能检查方便规范,耳蜗标本容易取材和制作,观察方法成熟和结果通用,常用于生理、病理和药理实验。大鼠噪声性聋模型常用于药理、毒理实验。而小鼠因遗传基因与人类同源和耳蜗结构与人类相似,在生理、病理、药理及毒理和遗传等方面广泛应用。其次,是鸟类因内耳毛细胞具有再生能力,用噪声致聋制作动物模型亦较普遍。猫等较大动物的大脑结构发达,是研究听觉生理的较好模型。

模型特点
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耳蜗Corti器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对于研究耳蜗毛细胞早期病变的病理或干预治疗,最好选择中强白噪声来暴露动物,一般每天8小时,连续暴露7天,基本上可以看到噪声损害的耳蜗毛细胞主要出现在中回,表现为静纤毛束的散乱、倒伏和折断及融合,毛细胞消失呈散在性,主要是耳蜗第三和第二排外毛细胞损害消失,内毛细胞基本完好。可以对损害消失的外毛细胞进行计数。ABR测定噪声暴露后的动物听阈一般上升到50~60dB SPL,DPOAE测定显示在噪声损害频率范围振幅降低。而选择窄带噪声暴露动物可以观察到暴露噪声的频率部位局限的Corti器损害,其他部位的基底膜和毛细胞基本完好。选ABR测定也可仅对暴露频率的阈值进行测定,对比暴露前后的 ABR阈值改变及干预治疗的效果。其他如炮震性聋、工业噪声暴露等均可模拟人类遭受这类噪声的病理改变。

需确认的信息
1. 模型种属(大鼠还是小鼠或是其他种属)
2. 动物体重有无要求,年龄有无要求
3. 雌雄有无要求
4. 模型构建具体方案
5. 取材要求(采血、取组织样本)